星期日, 4月 18, 2010

駭客大本營---烏克蘭

駭客大本營---烏克蘭
駭客大本營烏克蘭
更新日期:2010/04/18 01:54 吳慧珍
工商時報【吳慧珍】


位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工業區的Innovative Marketing Ukraine(IMU)公司,堪稱駭客大本營。他們吸收數百名學有專精的電腦高手,當中多為在學的大學生,開發出堪稱全世界殺傷力最強且最有賺頭的電腦病毒,表現最好的可獲得高額獎勵,利慾薰心下,讓這群年輕人無視自己設計的軟體所帶來的危害。


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(FTC)去年便控訴烏克蘭這家網路公司,指他們利用偽裝成防毒軟體的惡意程式「恐嚇軟體(Scareware)」詐騙,假借付費掃毒名義騙取受害者的信用卡資料,甚至移除合法的防毒軟體釀成資安漏洞。Scareware這類流氓軟體可謂現今最猖獗的網路詐騙手法,估計全球每月約有3,500萬台電腦受害,網路罪犯每年不法獲利超過4億美元。


坐擁高薪 道德甩一邊


曾在IMU擔任程式設計師、現於基輔銀行工作的馬克斯姆表示,「當你還只是20多歲的年輕小伙子,不會想太多道德問題。我的待遇優渥,而且我知道大部分員工都坐擁高薪。」


IMU的犯罪足跡遍及東歐、巴林、印度、新加坡和美國。防毒軟體製造商邁克菲研究人員耗費數月調查IMU的營運情況,據其估計2008年IMU營收約1.8億美元,至少在24國散布惡意程式牟利。


IMU的賺錢法寶就是他們研發的偽防毒軟體Scareware,這種程式佯裝替電腦掃描病毒,然後告訴用戶他們的電腦中毒,繳交50到80美元即可協助殺毒,但這只是IMU引人上鉤的伎倆,目的在誘使受害人主動提供信用卡資料,再將這些信用卡個資高價轉賣給有心人士。受害人付費後,病毒看似消失,其實部分電腦已被植入其他惡意程式。


IMU這類網路犯罪集團開發出Scareware等惡意病毒遂行詐財,但將散布工作交給外頭的駭客,電腦一旦受到感染就無法運作,連電腦安裝的賽門鐵克(Symantec)、邁克菲(McAfee)和趨勢科技(Trend Micro)等合法防毒軟體都遭移除,造成任由駭客攻擊的資安漏洞。


據歐洲第一大資安軟體領導廠商Panda Security估計,全球每月有3.5%、約3,500萬台個人電腦遭「恐嚇軟體」等惡意程式侵襲,每年帶給網路罪犯的不法利益超過4億美元。協助FTC打擊網路犯罪的律師亞倫森(Ethan Arenson)表示,「把消費者修理或換新電腦的花費算在內,總體損失恐怕要比已被騙掏出口袋的錢多得多。」


防毒軟體防不了惡意程式


全美擁有24家據點的個人電腦維修公司Geek Choice,現在營收最大來源就是幫客戶清除「恐嚇軟體」,收費從100到150美元不等,求助這項服務的來電占了3成。Geek Choice執行長布魯烈(Lucas Brunelle)指出,「恐嚇軟體」日新月異,過去幾個月來這類惡意軟體攻擊案例層出不窮。


防毒軟體業者看準這方面業務的獲利商機,紛紛加入清除電腦病毒行列,但也凸顯其產品的防毒成效不彰。


電腦駭客常透過具匿名性的網路聊天室,與開發「恐嚇軟體」的業者搭上線聯手犯罪。駭客負責將「恐嚇軟體」植入個人電腦,每1,000台可獲取6到180美元的報酬,至於手法無所不用其極,包括劫持合法網站、虛設網站散播病毒,或是攻擊臉書(Facebook)或推特(Twitter)等熱門社交網站。


像去年9月「恐嚇軟體」業者曾以紐約時報網站,作為散播惡意軟體的管道。駭客化身為網路電話公司Vonage,付費在紐時網站刊登廣告,不知情的線上讀者一旦點閱,電腦便中招感染病毒。


駭客為引受害人落入陷阱,也會試圖操控搜尋引擎Google,讓他們虛設的網站在特定主題搜尋結果中名列前茅。例如他們會利用奧斯卡得獎名單或老虎伍茲性醜聞等新聞熱潮,迅速架設網站以增加被搜尋點閱的機會。


Panda Security去年就觀察到,某「恐嚇軟體」業者竟佈下天羅地網架設100萬個網頁,搜尋福特汽車零件的網友誤蹈陷阱,感染偽防毒軟體MSAntispyware2009,他們也會透過臉書和推特發送惡意連結,引誘受害人自投羅網。

星期三, 4月 07, 2010

社論-蘋果的誘惑

社論-蘋果的誘惑
2010-04-07 工商時報 【本報訊】

蘋果周一宣布,iPad首賣當天的銷售量逾30萬部,比市場專家預期為低。這個數字包括預購、蘋果直營店和其他代銷零售據點。同時,用戶下載100多萬項應用軟體,並在線上商店購買25萬多本電子書。受此激勵,蘋果股價周一續漲0.2%。(表格)蘋果「i王朝」歷史沿革。




 在西方文明發展史上,「蘋果」是個寓意豐富的名詞,它既是伊甸園裡亞當、夏娃偷食的禁果,也是希臘神話裡特洛伊戰爭的誘因,更是牛頓發現地心引力的關鍵。而在當代科技生活中,「蘋果」代表的則是顛覆的力量,以往由Wintel(微軟+英特爾)主導的換機潮已退燒,現在世人關切的是近日問世的iPad,到底會對既有小筆電、電子書與手機,造成何等衝擊。不管你喜不喜歡啃蘋果,都可以從蘋果中興的過程得到啟發:

 首先,「順應時勢,創造加值」才是王道。從嚴格的角度看,蘋果iPod是設計感十足的mp3,iPhone是觸感敏銳的智慧型手機,iPad是混血平板電腦。三者在產品概念上均非原創,卻能脫穎而出,關鍵即在順應時勢,創造加值。

 蘋果在2001年推出中興之作iPod時,影音匯流已漸成趨勢,因此有別於一般mp3廠商只賣硬體,改採「以軟扶硬」策略,同步推出iTune媒體播放器,讓iPod使用者可透過iTune付費下載影音。此舉果然在付費觀念普遍的美國市場引起大轟動,iPod在上市5年多內就售出上億台,並衍生出可觀的軟體服務商機。

 這種「軟硬兼施」的加值服務,後來更在iPhone上進一步發揚光大,讓以技術掛帥的手機龍頭諾基亞,都不得不調整「硬著來」的傳統策略。

 而iPad的推出時點,更可與10年前微軟強推平板電腦的歷史相對照。當年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已預見網路線上服務(.NET,即現在流行的雲端概念)、電子書等未來變革,還聯合電腦商盛大展示以觸控筆取代滑鼠的各類平板電腦(Tablet PC),並立下2005年銷量超越筆電(NB)的宏願。以結果論,微軟的平板電腦是個「推得過早」的失敗之作,但蓋茲的預言並沒錯。

 過了10年,在Google、Youtube等等後起之秀的耕耘下,網路世界與內容服務變得多采多姿,消費者又歷經iPhone的觸控操作洗禮,iPad此時上市「推得巧」,若如預期大賣,也可說是時勢造英雄。反之,如果蘋果創造人賈伯斯當年選擇先推iPad以正面迎戰微軟,那麼蘋果的故事恐怕就要改寫。

 其次,「拓展抬轎者,造福贏者圈」,乃是成就大事業必備的胸襟。「以軟扶硬」既是蘋果致勝的關鍵,廣納天下軟體英才為蘋果所用,自可發揮最大的槓桿效果。蘋果的官方線上商店App Store,讓抬轎者可以保有創業與創意的自由,大家各憑本事吸引蘋果硬體使用者的青睞,從每筆0.99美元起跳的小額消費中累積巨大財富,從而擴大了蘋果的贏者圈。

 微妙的是,同樣是為了鞏固市場,軟體龍頭微軟給人的印象向來是「巧取豪奪」,只要出現有潛力的競爭者,不是以既有優勢壓得後進者沒有生存空間,就是以併購手段消滅敵人。反觀蘋果則是採取分享策略,當越多業者投效蘋果的應用軟體商店,其線上服務就更豐富多元,使用者的黏著度也就越高,形成「蘋果倚大邊」的新效應。

 如果說一般的市場法則是需求創造消費,很多蘋果迷的經驗卻是消費創造需求。因為體認到產品的實用與時尚兼具,從iPod、iPhone到iPad,消費成癮,進而變成信仰,心甘情願投身蘋果半封閉世界者所在多有。即使不是蘋果的使用者,在滔滔不絕的蘋果迷面前,很難不感染到他們對信仰的熱情。更重要的,蘋果迷以前是小眾,現在變成大眾,看在蘋果競爭者眼裡,實在很難不感受到芒刺在背的壓力。

 另外,「競爭帶動進步」,再度證明是企業經營顛撲不破的潛規則。蘋果的存在對競爭者雖有如芒刺,卻也是刺激產業進步的動力。以往科技業者雖標榜「科技始終來自人性」,卻多半是從賣方的人性出發,因此Wintel每次換機規格越推越高,消費者總也得買帳,諾基亞、三星、摩托羅拉等手機業者亦慣以硬體為升級的核心。但是蘋果的iTune與App Store推出後,不僅創造出新的商機,也顛覆既有產業運作思維,同業紛紛搭上應用與內容服務的研發列車,開啟吃硬更要吃軟的新競賽。

 對於台灣代工廠而言,過去至今一直憑藉快速應變的ODM本事,不管是Wintel或蘋果發光,硬體商機可說是左右逢源。在品牌方面,近年雖有像華碩Eee PC引領一時風騷的產品出現,但畢竟仍是以硬體價格取勝,很快就被同業追上甚至超前。展望未來,必須在軟實力上求新求精,才有機會擺脫賣一台算一台的微利命運。

 而蘋果帶動的軟體抬頭,對以往屈居小媳婦的應用與內容業者,更不啻出現天大的轉機。如果能因此從免費邁向付費的商業模式,其投資遞增效果將相當驚人,有志者且拭目以待。